网站颜色:

官网正版 建筑史学刊 2020年第 1卷 第 1期 季刊 中国建筑史专题 古代建筑法式 制度 文化 考古学 建筑史学史 机械工业出版社.

  • 无参数

=图书简介=

本刊内容以中国的建筑历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为主,兼顾西方建筑历史与中西建筑文化比较,主要栏目包括:中国建筑史专题、古代建筑法式与制度、建筑文化、建筑考古学、建筑史学史、近现代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理论史、中外建筑比较、园林•城市•乡土、古建筑测绘和传统建筑现代创新作品选登等。


=图书目录=

创刊号目次

创刊词——本刊编辑部

大师寄语

寄语《建筑史学刊》——傅熹年

祝贺《建筑史学刊》诞生——吴焕加

中国建筑史

康熙《皇超殿衙署图》解读(上)——王其亨 张凤梧

略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媒介:从萃赏楼烫样残片谈起——刘畅 李越 刘仁皓 文雯

北宋汴京金明池平面布局复原分析与研究——玛丽安娜•舍甫琴科

古代建筑法式与制度

奉国寺大殿与辽宋金时期殿阁用材分析——王贵祥

鲁班尺与鲁班尺法的起源和用法及其门尺、门诀和门类问题——国庆华

“整数尺”手法在乡土营造中的应用再毯兼论嘉定孔庙大成殿“减尺定侧”方式的可能性——李浈 颜炳亮

故宫本《营造法式》图样研究(五):《营造法式》平棊形制及彩画探微——陈彤

日本木作技术书《镰仓造营名目》中的禅宗样斗栱构成与设计方法:与《营造法式》的比较研究(其一)——坂本忠规 包慕萍

建筑文化

北京中轴线朝向考——王军

从敦煌唐代及西夏壁画看两种垂脊头瓦饰的演变——孙毅华

建筑史学史

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研究90年:纪念样式雷图档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90周年——何蓓洁

近现代建筑研究

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时期的清华校园建设——刘亦师

外国建筑史

忧伤与欢愉:圣卡塔尔多公墓与布里昂墓园——青锋

调研-考察-发现

张家口威远台明代“点草架”画样调查——张凤梧 王其亨

古建筑测绘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图——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提供(整理)


=前言=

《建筑史学刊》创刊词

    建筑史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既隶属于大建筑学,同时也是艺术史学的一个研究分支。所谓大建筑学,或称广义建筑学,包括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多方面的内容。或者说,它逝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建筑论》,及古今中外无数建筑理论著述中不厌其烦、反复言说、深入阐释过的一门学科——Architecture(建筑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了宫殿、寺观、神庙、教堂、交易厅、剧场等纪念性建筑,住宅、工厂、村舍等大量建造性房屋,也包括了历代城市、风景园林,乃至历史上曾经建造过的城池、码头、要塞、桥梁等城防设施和交通设施。这或也说明了,一直以来,建筑史研究者不仅关注那些彪炳史册的重要纪念性历史建筑,也会从城市空间、园林造景、乡土民居的视角,对所研究的客体展开基于史料爬梳与田野考察之深入论证。

    说到底,建筑史学(Architecture History),就是对历史上曾经存在过,或依然存在的,人们赖以生存与生活于其中的建筑、园林与城市空间,以及形成这些空间的历史性物质载体,如街道肌理、园林景致、建筑造型、房屋材料、结构骨架、装饰做法等技术或艺术的一种历时性或共时性的,甚至社会性、文化性,乃至哲学性的学术探究。

    做为艺术史的建筑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大师们对古代希腊与罗马建筑遗迹的考察与测绘。然而,最初将这些历史遗迹以一种史学思维方式在一起的是德国人菲舍尔•范•埃拉赫(1656—1723)。他写过一部《历史建筑概览》,其中甚至谈及了远在东方的中国建筑。这本书也曾被称为“第一部比较世界建筑史”。较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史,是由德国人温克尔曼(1717—1768)创立的。除了偏于一般艺术史研究的《古代艺术史》,温克尔曼还写了《古代建筑研究》一书。1896年问世的由英国人撰写的《弗莱彻建筑史》,是一部较为全面的世界建筑通史。这部学术专著的中文版,在中国学者的努力下,终于在2011年得以面世。

学界对于中国建筑史的关注,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最初几十年。起初是几位欧洲人与日本人对中国古代建筑遗存的考察与介绍。直至1929年朱启钤先生创立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生及一批学社同仁加盟营造学社,对中国古代建筑领域展开考察研究,才真正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史学建构,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之科学探究的学术历程。

    更重要的是,伴随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立,近现代中国建筑学学科领域第一本学术期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也随之诞生。从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一卷第一册问世,到1945年第七卷第二册出版,除了1938年至1943年间因战争原因被迫停刊外,其整个出版时间前后约10年,共出版了7卷22册。正是这一整套虽历经坎坷却凝聚了学术精华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为后来梁思成与刘敦桢先生科学、系统地撰写《中国建筑史》与《中国古代建筑史》,以及从事《宋 <营造法式>注释》研究,奠定了扎实而雄厚的基础。这套汇刊,已经成为现当代中国建筑史学人进入建筑史学学术领域的必读书。

    在1944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复刊的第七卷第一期,梁思成特别撰写了《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在感叹尚存“中国旧有建筑荒顿破坏之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趋势”之后,他特别指出:“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梁先生的这段话,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

    20世纪50年代以后,尽管走过了一些弯路,由梁思成、刘敦桢引领的建筑史学学科领域,在学术上依旧成绩斐然。除了全面展开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宋《营造法式》研究和中国古典园林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学术气氛日益浓厚,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建筑史、园林史与城市史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拓展与深入。同时,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乡土民居研究等,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众多高等院校建筑史、艺术史、建筑考古等教学研究单位和相关科研部门为主体的建筑史学学科体系。

    同时,随着中外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深入拓展,欧洲一些国家,及美国、日本、澳洲、新加坡、俄罗斯、韩国等国外知名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学科中,也渐渐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中国建筑史研究且成绩卓著的学者们的学术身影。此外,中国建筑史学在学术上的蓬勃发展与人才培养上的不懈努力,也为近几十年日渐兴起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学科,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养料与充足的人才储备。

    然而,这样一个在国际上有着数百年学术发展历史的世界建筑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一个由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第一代中国建筑学人开创的、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充满知识活力与学术潜能的中国建筑史学科,却一度面临了一个十分窘困的学术状态: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建筑史学界,包括中外建筑史,没有一本专属于自己领域的学术性期刊。尽管一些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类刊物,提供了部分建筑史论文的发表空间,但是,这样一种零散刊载的论文发布形尸难以形成建筑史学科自身的学术凝聚力与学科影响力。这对于一个在建筑学学科领域内,更侧重于历史、理论、文化等深层次学术研究,且与当下中国建筑教育、艺术教育关联密切的学者群而言,无疑是一件十分无奈的事情。

    由于建筑史论文所要求的历史严谨性与理论缜密性,希望有自己学科专属的理论与学术平台的愿望由来已久。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梁思成先生创立清华大学《建筑史论文集》,还是之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组织出版多辑《建筑历史与理论》,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先后出版两辑《建筑历史研究》,都反映了建筑史学界的迫切心情。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志华先生重新开办清华大学《建筑史论文集》,直至21世纪初,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且一直持续至今的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两套建筑史论系列文集《建筑史》与《中国建筑史论汇刊》,正是数十年前梁思成开创《建筑史论文集》时所寄托之学术愿景的一个延续。

最初,清华大学组织出版《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的时候,编辑部其实有一个心结,希望能够将70多年前停刊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学术香火接续下来并传承下去。因此,这套文集将精力集中在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范畴,并且以开伏容的态度,接纳了一些彼此观点不同,且文字量较大的学术论文。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先后出版19辑,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为学术主旨的系列文集,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国际影响力,甚至得到国外一些重要学术机构与知名图书馆的系列收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于中国自身建筑、艺术与文化的深入探究,反而更有可能产生国际性的学术影响。换言之,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既是对世界建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也是对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力拓展。

终于,经过建筑史学界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清华大学和中国建筑学会的鼎力支持,一本专属于建筑史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建筑史学刊》最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并得以发行。《建筑史学刊》第1期,即这本学术期刊的创刊号,在2020年,也就是中国营造学社成立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创刊90周年之际出版问世,这对于建筑史学界,应该是一件期盼以久的大事。

    国家新闻出版署在这本刊物的批准文件中明确指出:《建筑史学刊》的“办刊宗旨为:立足中国建筑史研究,探索中国建筑发展规律,为当前建筑实践提供借鉴,促进建筑史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提高我国建筑领域的学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国家主管部门的这一要求,既简明扼要,又意义深远,是办好这本学术期刊的一个纲领性目标。

    《建筑史学刊》将继续传承《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学术精神,立足于中国建筑史研究,致力于从学术层面,深入发掘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与文化底蕴,探究中国建筑发展规律,向世界展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努力使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屹立于世界优秀建筑之林。

    《建筑史学刊》也将本着开放的心态,刊载外国建筑史,包括外国19世纪以前建筑史与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者们的优秀论文,并向国内读者介绍外国建筑史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以使这一期刊,成为中外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重要的是,这本学术期刊,除了继续为国内外建筑史学界的学术同道,特别是后浪学者们,提供一个严肃、缜密的学术讨论与交流空间外,还将为中国建筑教育、艺术教育、考古教育,以及科学史、艺术史、技术史研究和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年轻学者与莘莘学子们,提供一个了解中外建筑史学最新学术资讯的窗口,和一个展示他们学术见解与理论才思的平台。也就是说,《建筑史学刊》会充分重视那些关注中外建筑史研究的年轻新锐们在历史、理论、考古、思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为他们展示自己的史论才华,积累自己的学术履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供一个既严谨科学,又富于挑战的学术门径。

    建筑史研究,如梁思成、刘敦桢等前辈学者,既有深厚史学功底与扎实理论根基,又有敏锐科学思辨与严谨逻辑论证。我辈后学,亦当遵习前辈之学术品位,积淀艺术修养,夯实治史功底,拓展学术视野,以“小中见大”之心态,从一案例、一史实、一视角之学术突破,求建筑史学之不断深入与精进。如此则须胸襟宽广,底蕴深厚,思维敏锐,锲而不舍,方可成就一代学术镜鉴。故有志于治此学问者,当如古人言:“盖士君子读破万卷,又必须登庙堂,览山川,结交海内名流,然后气局见解,自然阔大;良友琢磨,自然精进。否则,鸟啼虫吟,沾沾自喜,虽有佳处,而边幅固已狭矣。”值此本刊初创之际,或可借用古人此语,作为与各位旨趣相投之学术同好携手共进,砥砺前行的互勉之辞。


本刊编辑部

机械工业出版社旗舰店热门设计联盟服务商